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类平均寿命有了大幅度的延长。人口的老龄化,使得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明显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据报道,65岁以上老年人每增加5岁,骨折的危险性就增加1倍。50岁以上女性每3个中有1个将经历1次骨质疏松性骨折,女性约是男性的二倍。骨质疏松性骨折可以造成严重危害,带来巨大的痛苦,愈合的时间慢,易发生迟缓愈合或不愈合。而如果病人骨折不愈合,骨折部位固定的时间会延长,因废用性因素又可加重局部的骨质疏松,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骨质疏松性骨折引起的致残率较高。骨折后的长期卧床,更增加了老年人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并发症出现的风险性,引起很高的致死率。
什么是骨质疏松性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是指由于全身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改变,骨脆性增加,以致在轻微外力下即可发生的骨折。老年人骨骼的有机成分减少而无机成分增加,使骨的弹性及抗外力能力减弱;老年人肌肉萎缩,对骨骼的保护作用降低;老年人内分泌紊乱、营养障碍;运动减少或因多种慢性疾病可使骨量减少,发生骨质疏松。由于骨质疏松和关节退行性改变,在无明显外力或轻微的外力及自身应力下就可造成骨折。
最常发生的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是什么?
脊柱是骨质疏松性骨折最常见的部位,其中约85%有疼痛症状,其余15%可无症状。脊柱胸腰段的骨质疏松性骨折约占整个脊柱骨折的90%。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往往外伤较轻,或无明显外伤史,易漏诊或误诊为腰背肌劳损。
临床上一般有两次解决办法:
◆第一个是保守治疗,就是在床上卧床3个月左右,直到骨折长好。
◆第二个就是行手术微创治疗,就是椎体后凸成形术,注入骨水泥,撑起压缩的椎体,恢复椎体高度,术后一天就可以下床步行,目前疗效很不错。由于是微创手术,创伤小,风险小,恢复快,更重要的是手术可使新鲜骨折完全或部分复位,消除或减轻了后凸畸形,使再骨折的几率降低。
髋部骨折
髋部骨折为骨质疏松的常见并发症,通常由于摔倒引起,主要为股骨粗隆间骨折和股骨颈骨折。大多为生活性损伤,如平地滑倒或摔倒,由床上或坐椅上跌下致伤等。典型的骨折临床征象:伤后患髋疼痛,不能行走、站立。应特别引起警惕的是那些无错位的嵌插型骨折,往往症状较轻微,患肢无畸形,只是在腹股沟或膝部有些疼痛,一般仍可行走,易被误认为是软组织损伤而漏诊。如仔细检查可发现髓关节活动范围减少,于被动活动时常出现防御性肌痉挛。因此,对老年人伤后主诉髋部疼痛且活动受限者,均应想到股骨颈骨折的可能性,医院就诊拍片证实;拍片不能确诊的,应CT检查。
髋部骨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死亡率高
由于是高龄患者,常伴随多种老年疾病,伤后卧床容易发生肺炎、泌尿系统感染、褥疮、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因而死亡率高。国外文献报导老年股骨近端骨折的死亡率相当高,约10%一40%左右。
2、骨坏死率及不愈合率高
股骨颈囊内骨折由于解剖上的原因,骨折部位承受的扭转及剪切应力大,影响骨折复位的稳定性;又由于股骨头血供的特殊性,骨折不愈合率高。
3、致畸致残率高
髋部转子间骨折常留有髋内翻、下肢外旋、缩短等畸形,从而影响下肢功能,其发生率高达50%。
4、康复缓慢
高龄患者由于体能恢复差,对康复和护理有较高的要求。过去对髋部骨折均采用保守治疗,但其疗程长,卧床时间长致并发症、伤残率、病死率均较高。所以对于这类骨折病人的治疗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早期下床活动,防止全身并发症,同时解决好髋内翻畸形。目前对尚可耐受手术的患者都主张手术治疗,缩短骨折愈合及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治疗和预防
治疗原则:复位、固定、功能锻炼、抗骨质疏松治疗。
手术和保守治疗的选择:高龄患者,常伴随多种老年疾病,伤后卧床容易发生肺炎、心梗、泌尿系统感染、褥疮、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因而死亡率高。国外文献报导老年股骨近端骨折的死亡率相当高,约10%一40%左右。并且制动后骨吸收短期迅速提高,骨形成受到持续压制,导致骨丢失,丢失量大、快速、持续。每周丢失量约占全身骨总量的1%,相当正常情况下一个人一年的“生理性骨丢失量”。半年骨丢失量可达人体总骨量的30%。所以对于这类骨折病人的治疗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早期坐起、下床活动,防止全身并发症。目前对尚可耐受手术的患者都主张手术治疗,缩短骨折愈合及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特别是髋部骨折,手术比保守治疗能明显降低死亡率、恢复行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维护个人尊严。
术后的注意点:老年骨质疏松性病人发生一次骨折后,因为制动急性骨量大量丢失,骨密度进一步下降,加重骨质疏松程度。有文献报道,老年骨质疏松性病人发生一次骨折后发生再次骨折的风险增加3倍以上,再骨折的发生20%在术后的一年之内,55%在术后的3年之内。因此,抗骨质疏松的治疗应象其他慢性病那样继续、长期治疗。药物治疗:目前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主要有下列五种:1.雌激素补充疗法:雌激素可以预防与治疗女性骨质疏松症;2.阿伦膦酸盐:抑制破骨细胞,同时具有预防与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效果;3.钙剂和维生素D:可联合用药,效果较好;4、骨肽制剂;5.降钙素:
骨质疏松症给患者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和痛若,治疗收效很慢,一旦骨折又可危及生命。
因此,要特别强调落实三级预防:
1、一级预防
应从儿童、青少年做起,如注意合理膳食营养,多食用含钙、磷高的食品,如鱼、虾、牛奶、乳制品、骨头汤、鸡蛋、豆类、杂粮、绿叶蔬菜等。坚持科学的生活方式,如坚持体育锻炼,多接受日光浴,不吸烟、不饮酒、少喝咖啡、浓茶及含碳酸饮料,少吃糖及食盐,哺乳期不宜过长,尽可能保存体内钙质,丰富钙库,将骨峰值提高到最大值是预防生命后期骨质疏松症的最佳措施。对有遗传基因的高危人群,重点随访,早期防治。
2、二级预防
人到中年,尤其妇女绝经后,骨丢失量加速进行。此时期应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对快速骨量减少的人群,应及早采取防治对策。近年来欧美各国多数学者主张在妇女绝经后3年内即开始长期雌激素替代治疗,同时坚持长期预防性补钙,以安全、有效地预防骨质疏松。
3、三级预防
对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应积极进行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的药物治疗,还应加强防摔、防颠等措施。对中老年骨折患者应积极手术,实行坚强内固定,早期活动,给予体疗、理疗、营养、补钙、遏制骨丢失,提高免疫功能及整体素质等综合治疗。
■来源乐清市二医骨科主任项大业
健康乐清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