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廉真正好的科普,要让患者看得懂
我是医院的一名神经外科医生。神经外科有很多分支,如血管神经外科、颅底神经外科、脊柱神经外科、功能神经外科等,而我的专业是功能神经外科。
“人类的大脑,是在生命的漫长进化过程中,进化得很完美的一个器官。它精密复杂,又充满了未知的奥秘,人类对自己大脑功能的认识还远远不够。”
功能神经外科的特殊性,就在于功能性脑疾病的特点,是“功能性病变”,而非“器质性病变”——可以举个例子:电脑的主机、CPU、显示屏坏了,相当于脑外伤、脑肿瘤、脑出血,称为“器质性病变”;电脑中病毒了、死机了,相当于患了帕金森病、精神疾病、成瘾疾病、癫痫、疼痛等,被称为“功能性脑病变”。
功能神经外科所治疗的疾病,一般都采用神经调控技术治疗,主要手段是“脑深部电刺激手术”,治疗的对象包括帕金森病、扭转痉挛、痉挛性斜颈、难治性精神疾病等,这些都是慢性病,病程很长,不像脑出血、颅脑损伤等需要马上做手术的急症。
简单来说,功能性脑疾病不会直接要命,但会让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受损,直至变得没有意义。治疗功能性脑疾病,医院看医生之外,患者在平日的生活中也可以通过学到的知识,包括康复锻炼、服药常识、心理治疗等,来缓解疾病的进展,提升生活质量。但患者从哪里获得这些知识?这是个比较严肃的问题。科普知识,在网上一搜一大把,很多都是文不对题、夹杂各式各样的广告,而且内容都相当雷同,这样的科普知识,意义大打折扣。
我在微医的文章专栏、医言堂的医患圈内,经常也发一些科普文章。我对“科普文章”有两点认识:1.看得懂;2.加实例。下面我就给大家做一个阐释——1“看得懂”“看得懂”:医患双方掌握的医学知识是不对等的,我避免用太多的专业术语来写给患者看。比如前文中提到的“功能神经外科”的要点,我若给普通患者说“多巴胺、神经元、大脑黑质”,患者们会觉得我很专业,但基本听不懂。所以我就用“电脑”这一日常用品来解释,很多患者这样一看,就明白其中的意思。所以,科普就是要让患者看得懂。2“加实例”“加实例”:看过我文章或帖子的患者会发现,我喜欢在这些科普内容中加入实例,在实例后面加上自己的分析与建议。这样更具吸引力一些,患者可以将自己的症状与实例中的症状对一对,看自己是否也能那样做,若发现症状对不上,就会在下面跟帖或者在微医APP上提问,我就会给出相应的建议。除了线上的科普,线下的科普也是少不了的,我们要关照到那些不能上网、不会用手机的中老年人。在这方面,我们平日里会不定期的召开患病友会,每次都有二三百名患者参加。-年度,共举办过4场帕金森病友交流会,其中和微医联合举办了两场。“线上+线下”,用“加实例”的内容,写出让患者“看得懂、听得懂”的东西,解答患者疑问,对疾病治疗起积极作用,这就是好的“科普”。医学科普牵动生活,牵动百姓,也牵动着你我!如果能有更多的医生愿意加入进来,为大家撰写靠谱且实用的科普,这绝对是从医路上又一件意义非凡的事情。医院:医院科室:神经外科职称:主任医师/教授擅长: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扭转痉挛、痉挛性斜颈、梅杰氏综合征等医生微站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盖百霖价格大概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