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在外力作用下,使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而引起的以腰痛及下肢坐骨神经放射痛等症状为特征的腰痛疾患。
本病好发于20-40岁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
病因:
内因
①随着年龄增长,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椎间盘不断遭受脊柱纵轴的挤压、牵拉和扭转等外力作用,使椎间盘不断发生退行性变,髓核含水量逐渐减少,失去弹性,继之使椎间隙变窄周围韧带松弛或产生裂隙,形成腰椎间盘突出,这是其发病的重要内在因素。
②下腰部是全身应力的中点,负重及活动度大,损伤概率高,是腰椎间盘突出的好发部位,其中以腰椎4、5椎间盘发病率最高,腰5骶1椎间盘次之
外因
①多有不同程度的腰部急性外伤史或慢性损伤中,腰椎间盘突然或连续受到不平衡外力作用时,如弯腰提取重物时,姿势不当或准备欠充分的情况下搬动或抬取重物,或长时间弯腰后猛然伸腰椎间盘后部压力增加,甚至由于腰部的轻微扭动。如弯腰洗脸时、打喷嚏或咳嗽后,发生纤维环破裂,髓核向后侧或后外侧突出。
②少数患者无明显外伤史,只有受凉史而发病,多为纤维环过于薄弱,肝肾功能失调,风寒湿邪乘虚而入,腰部着凉后,引起腰肌痉挛,促使已有退行性变的椎间盘突出
椎间盘突出的类型
①侧突型多数髓核向后侧方突出,单侧突出者出现同侧的下肢症状
②两侧突型髓核自后纵韧带突出,则出现双下肢症状,多为一先一后,一轻一重,似有交替现象
③中央型髓核向后中部突出,巨大突出压迫马尾神经,出现马鞍区麻痹及双下肢症状。
中医辩证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中医“腰痛”“痹症”范畴。主要是由于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于肢体经脉,气血运行不畅,关节、肌肉、经脉气血痹阻不通!
配穴:
主穴:佗脊刮、培元刮、骶丛刮、骶髂刮、委中刮
配穴:足三里、解溪、太溪、悬钟、昆仑、阳陵泉
佗脊刮
位置:自第1胸椎(亦可从颈夹脊刮起)起至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0.5寸,单侧记17穴,左右共34穴,加上颈夹脊一侧7穴,两侧14穴,总共48穴。
作用:佗脊刮对脊柱、腰部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内脏病疗效较好。
培元刮
位置:正中线起板于督脉脊中穴,向下刮至腰阳关穴;膀胱经第一侧从胃俞穴刮至大肠俞穴;再以脊柱为界向两侧刮,从内向外刮至膀胱经第二侧线处
作用:补益肾气、强壮腰脊、明目聪耳。主治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阳痿、月经不调、神经衰弱、慢性肠炎、哮喘。
骶丛刮
位置:起板于长强穴,向左、右斜上方刮拭,沿下髎、中髎、次髎、上髎进行倒刮拭,刮成倒“八”字形,其后将其余部分填满,使痧痕呈倒三角形为佳。
作用:主治范围极广,为整体疗法和治疗妇科疾患必刮之处。强腰补肾,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是治疗下肢病必刮之处。对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效果尤其显著。刺激该部还可作用于脑,配合项丛刮,可防治脑部疾病
骶髂刮
位置:沿骶骨上缘之骨缝处,向后上棘内侧边缘至髂前上棘达腹股沟处
作用:治疗下腰痛、坐骨神经痛、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活动功能障碍、腓肠肌痉挛及下肢痛等
委中三带
位置:双下肢腘窝部,第一带为腘窝横纹中央穴上、下3寸处;第二带在腘窝外侧两筋凹陷中委阳穴上、下3寸处;第三带在腘窝内侧凹陷中阴谷穴上、下3寸处(向下亦可尽量拉长刮)
作用:为急救穴之一,有助皮肤病康复,系治疗骨关节病之要区。有凉血泻热、舒筋通络、祛风湿、利腰膝、通三焦、止吐泻、疏水道、利膀胱、益肾壮腰的功效。为整体疗法必刮之处!
在国耀中医学堂您不仅可以自我健康的调理,还会成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专家,欢迎您加入国耀中医学堂。
想了解更多的知识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