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
1.专业的定义:CT片或核磁片上有突出+放射性腿痛=突出症,而且必须是突出压住的那根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痛。症状与影像学检查必须符合,因为很多正常人和以前得过突出症的病人照个CT也是有突出、膨出的,症状第一,没有症状不叫病人,无需治疗。
2.民间概念:(之所以有民间定义,是因为很多医务人员也是这么认为的,民众也认可,多年的习惯,民意汹涌实在难挡。)CT片或核磁片上有突出+腰痛、腿痛、腿凉、腿麻、腰酸、腰困、腰僵硬(较随意,任意搭配皆可)=腰椎间盘突出。好多百姓把它简化为“腰间盘”这个定义涵盖比较广泛,把腰部肌肉、韧带损伤引起的疼痛、小关节紊乱引起的疼痛、外周神经卡压引起的疼痛等等统统放在这下边。因为腰椎是个整体,各组件互相影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且间盘居于重要地位,间盘退变、突出起码提示着腰椎整体或那个局部出了问题,与间盘有莫大的关系,再加之,保守治疗上相近,专业医生未必那么认真,顺水推舟也认可。
二:四种理论和治疗方案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当下临床上有四种理论,由这四种理论出发制定出不同的治疗方案,方案中都由外围(基础)治疗和核心治疗组成。每种理论指导下都可以拉起一队人马,成立个科室,都能治好很多的腰腿痛病人。虽然总有一部分腰腿痛病人解决不了,但每种理论方法都想一统江湖。其实,实践效果说明,四种认识都是正确的,但又是不全面的有缺陷的。
每个学科都按自己的角度认识并治疗,存在争论,不能达成共识,所以交叉的不多。下面我分别论述各种理论和治疗方法。
1:压迫理论
代表科室是脊柱外科,骨科。
认为突出物物理压迫是导致疼痛的主要因素,解除压迫一切迎刃而解。术后效果也立竿见影,但少数病人术后因为上下间盘代偿性负担增加,再突出或退变以及腰椎失稳带来的远期并发症很是让人头痛。这个理论在学术上占主流地位。
核心治疗就是间盘摘除、椎体融合(内固定)——手术疗法。以及由此理论延伸出来的各种经皮消融切吸减压的微创技术。
1):开放手术
a:单纯椎间盘摘术式
后路全椎板切除椎间盘摘除
后路半椎板切除椎间盘摘除
后路椎板小开窗椎间盘摘除
后路椎板间椎间盘摘除
侧后入路椎间盘摘除
b:椎间融合术式
ALIF(经前路腰椎间融合术)
PLIF(经后路腰椎间融合术)
TLIF(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
OLIF(经侧前方入路椎间融合术)
XLIF(经侧方入路椎间融合术)
关节突椎板间植骨融合术
c:内固定术式
经椎弓根内固定术
经椎体间内固定术
经关节突椎板间内固定术
棘突间撑开固定术
2):微创手术
a:通道显微镜手术
b:显微内镜(后路椎间盘镜)术
c:经皮椎弓根内固定
d:经皮椎间盘切吸术
3):经皮介入手术
a:等离子髓核消融纤维环成型
b:激光盘内减压
c:射频靶点消融
d:化学溶解髓核
胶原酶(木瓜酶)盘内
胶原酶(木瓜酶)盘外
臭氧盘内注射髓核消融
e:椎间盘盘内电热
2:炎症反应、免疫反应理论
代表科室是疼痛科。
核心治疗是等离子射频消融盘内减压,椎管内、神经根及突出处注射糖皮质激素+臭氧+局麻药——注射疗法。
注射名称多样,原理一样,百变不离其宗:侧隐窝注射、椎间孔神经阻滞、硬膜外侧间隙注射、硬膜外阻滞、选择性神经根注射、硬膜外置管连续或间断泵药等。
间盘由纤维环和髓核组成,就像个千斤顶,纤维环是铁外壳,髓核是液性内容。髓核在人体是个不为免疫系统存档的异物,一旦纤维环破裂髓核溢出即激发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
这种理论认为
①炎症导致的神经根炎、蛛网膜炎是放射痛的主要因素,压迫并不直接导致疼痛。但承认压迫导致的缺血缺氧和代谢废物淤滞导致的继发性疼痛,导致麻木等缺血性神经损伤。
②组织水肿加重压迫,且在压迫所占比例不小(想想感冒了鼻塞,塞得死死的多难受,同样是炎症水肿,这地方和鼻孔大小相近)
③髓核有强烈的化学刺激性,直接接触神经可导致疼痛,就像硫酸直接泼在皮肤上。
这个理论可以解释以下现象:未采用手术摘除间盘治疗好的患者,复查核磁、CT显示突出仍在,大小没什么变化,但症状却消失了。
a.糖皮质激素的作用:
①糖皮质激素是个全细胞效应药物,近距离作用于病灶处炎性细胞,抑制炎症,消除炎性疼痛及炎性水肿。
②椎管内、椎间隙的血供和全身其它地方比起来是比较差的,依赖血管组织的炎症反应启动容易,消散难,炎症必然水肿,组织水肿必然小血管塌陷。血供、养供不恢复谈不上修复,过久、难以停止的炎症反应是很多慢性疼痛的第二病因,本质是血供难以恢复的问题。神经根性疼痛也不例外,修复从消炎开始,目的是为了解除水肿压迫恢复供血,解放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口服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静点甘露醇+地塞米松基于炎症水肿理论,因为是全身用药,炎症剧烈的情况下,加之炎性介质复制多样、局部浓度不够,往往有效率低。
b:臭氧的三个作用:
①臭氧对髓核中的蛋白多糖迅速氧化灭活,建立隔离层,解决髓核对神经根的刺激问题。犹如在埋于地下的水管上刷了层防锈剂。
②直接灭活炎性介质促进炎症消退。
③氧化作用使少量的突出髓核挛缩,起到神经根物理减压作用。
c.局麻药的作用:
①神经减张作用,暂时阻断神经电冲动,解除激惹、应激状态,使神经支配下的局部肌肉、韧带停止痉挛、小血管停止收缩,打断后续的恶性循环。
②止痛作用。
这里有个前提理论:髓核含水百分之九十到百分之七十(随年龄增大减少),本来没有血管供应,依靠终板通过扩散补充营养和水分,当髓核从破裂的间盘挤出后便没有水分和养分的补充,一定会脱水皱缩。这个理论可以解释现实中很多病人不治疗或简单的保守治疗可以好起来,不处理突出物,不管急性期有多么痛。故一部分专家把椎间盘突出症叫“部分自限性疾病,”就是部分病人不治疗自己就会痊愈的疾病,只要不再把髓核挤出来(复发),皱缩的髓核数月或更长时间会被人体的清道夫吞噬系统吞噬掉,突出自行消失了。
医院宋文阁教授观察到许多这方面的实例。
3:腰椎生物力学失衡理论
代表科室是中医正骨推拿科,核心治疗方法——手法正骨复位。
认为腰椎的生物力学不稳定最终导致了间盘病变、髓核突出,或腰椎间盘病突出继发腰椎不稳。小关节是生物力学失去稳定的主要参与方。主要靶点是腰椎小关节。通过使力于体表易触及的棘突、横突、椎板等纠正腰椎各组件之间的错位、扭转等,从整体上改善不稳定因素。急性期通过小关节等的位移可使椎管内空间扩大,神经根减压,或被压神经根逃逸,有时候会达到“躺的进入,走着出去”的神奇效果。
4、动态平衡失调理论
代表科室是针灸理疗康复科,核心治疗——小针刀,内热针以及各种形状名称怪异的针具,各种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治疗部位,
动态平衡失调理论认为人体平衡失调是疾病基础,脊柱周围组织粘连、结疤、挛缩、堵塞,椎间隙降低,小关节半脱位,腰椎周围肌肉、韧带损伤即肌肉韧带的挛缩、粘连及结疤,腰腿臀部肌肉的动态平衡失调是慢性腰突症难于治愈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很多“莫名其妙的慢性病”的发病根源(脊柱相关疾病)。如横纹肌水肿、挛缩等变化刺激或压迫脊神经后支,上关节副突韧带增厚或骨化卡压后内侧支神经,神经根袖粘连于椎间孔等,重点白殿疯是怎样确诊白癜风传染吗